石油工程系
您所在的位置: 学院首页 >> 师资队伍 >> 教师名录 >> 石油工程系 >> 教授 >> 正文

王瑞飞

发布时间: 2020-12-06 18:28:01   作者:石工院   来源: 石油工程学院   浏览次数:


一、基本信息

王瑞飞,男,汉族,1977年生,工学博士、博士后、三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、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、国家科技专家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、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、全国多省/市/自治区能源领域科技评审专家及安全生产应急评估专家。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学会AAPG会员、美国石油学会API会员、《海相油气地质》编委、《西安石油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青年编委。AAPG Bulletin、Energy & Fuels、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、石油学报、石油勘探与开发、地质学报、沉积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评审专家。

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、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、陕西省教育厅专项、企业联合科技攻关课题60余项。获省(部)级、地(厅)级科技奖励11项。第一作者出版专著3部,在石油学报、石油勘探与开发、地质学报、Energy & Fuels、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。其中,1篇入选2014年度F5000论文(领跑者5000,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),SCI、EI收录30余篇;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。

学科领域:油气田地质与开发、储层岩石物理及测井解释、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及相关技术推广。

电子邮箱:sirwrf2003@163.com

联系电话:18009252416

   二、个人经历

u 教育经历

起止时间

学习单位

专业

层次

200408-200707

西北大学

矿产普查与勘探

博士

200109-200407

西安石油大学

油气田开发工程

硕士

199609-200007

大庆石油学院

(现东北石油大学)

石油工程

学士


u 工作经历

起止时间

工作单位

所属部门

职称/职务

201909-至今

西安石油大学

石油工程学院

博士生

201412-至今

西安石油大学

石油工程学院

教授

201401-201501

Texas A&M University

College of Engineering

访问学者

201101-201412

西安石油大学

石油工程学院

副教授(教授岗)

200901-201106

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

博士后流动站

博士后

200812-201012

西安石油大学

石油工程学院

副教授

200707-200812

西安石油大学

石油工程学院

讲师

200007-200108

新疆油田分公司

百口泉采油厂

助理工程师


三、研究方向和招生专业

u 研究方向

1)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表征与流体赋存排阻耦合;

2)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机理及模型表征与构建;

3)致密砂岩油气开发地质工程一体化核心工艺材料——小分子可循环自清洁压裂液研发及产业化推广。

u 招生专业

博士招生专业:石油与天然气工程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,名额2-3名/年。

硕士招生专业:石油与天然气工程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、资源与环境,名额4-5名。

欢迎思维活跃、知识转化能力强的本科二、三年级学生参与团队的科研工作。

鼓励报考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类别的硕士、博士报考。

常年招收石油与天然气工程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、应用数学、力学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的博士后。联系方式:sirwrf2003@163.com(请附简历)

四、指导研究生

累计指导博士生6名,硕士生60余名;其中9名硕士生考取博士,研究生就业单位包括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、延长石油集团、国家电网等单位。

五、主讲课程

油气田开发地质学、储层建模技术(本科课程);

油气藏精细描述、非常规油气藏地质理论(硕士课程);

油气藏精细描述理论与方法(博士课程)。

六、社会兼职

u 学术组织

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;

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;

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;

国家能源局能源专家;

陕西省科技专家;

陕西省应急管理与安全生产技术专家。

u 期刊任职

《海相油气地质》,第五届编委;

《西安石油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青年编委。

u 期刊评审专家

AAPG Bulletin、Energy & Fuels、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、石油学报、石油勘探与开发、地质学报、沉积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评审专家。

七、科研成果

u 科研项目(限10项)

1.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变形介质复杂储层应力敏感性的岩石流变学机理及动态模型(51104119),已结题,主持;

2.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(重点产业创新链(群)),小分子可循环自清洁压裂液研发及产业化推广(2022ZDLSF07-04),在研,主持;

3.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,超深层储层孔隙演化、有利储层评价预测新方法(2015D-5006-0106),已结题,主持;

4.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,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时变模型(2010JQ5002),已结题,主持;

5. 第四十六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,异常高压低渗油藏储层应力敏感性时变模型(20090460861),已结题,主持;

6. 中石油,姬塬地区长7页岩油有利区优选及效益建产政策研究,2021.1~2022.12,已结题,主持;

7. 中石化,致密砂岩含水气藏稳产技术对策,2022.12-2023.12,已结题,主持;

8. 中石化,特低渗油藏压驱技术适应性研究及效果评价,2022.10-2023.9,已结题,主持;

9. 中石化,文96储气库结盐机理及防控与技术研究,2018.12-2019.12,已结题,主持;

10. 中石油,无伤害可循环清洁压裂液研究及现场试验,2022.6-2023.12,已结题,主持。

u 代表性论文(限10项)

1. 低频波在油层中衰减系数预测模型的实验研究[J].石油学报,2005,26(6):90-92(EI:2005519605910).

2.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[J].石油学报,2008,29(4):558-561,566(EI:20083211445362).

3.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特征[J].石油学报,2009,30(4):560-563,569(EI:20093312251489),入选2014年度F5000论文——领跑者5000,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.

4. 东濮凹陷裂缝性砂岩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[J].石油勘探与开发,2010,37(2):196-202(EI:20102012932455).

5. 深层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度演化定量模型[J].石油勘探与开发,2011,38(5):552-559(EI:20114714541272).

6. 深层高压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参数研究[J].中国矿业大学学报,2012,41(1):64-68,73(EI:20120714767331).

7. 高压低渗砂岩油藏储层驱替特征及影响因素[J].中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2,43(3):1072-1079(EI:20122615165402).

8. 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油藏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[J].吉林大学学报(地球科学版),2012,42(4):1003-1010(EI:20123715424724).

9. 异常高压低渗透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定量模型[J].中国矿业大学学报,2013,42(2):243-250. 2013-3(EI:20131616214201).

10. 储层沉积-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[J].地质学报,2007,81(10):1432-1438.

u 学术专著

1. 王瑞飞.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微观特征[M].北京:石油工业出版社,2008年9月,ISBN 978-7-5021-6749-3;

2. 王瑞飞,国殿斌.深层高压低渗透油田开发[M].北京:地质出版社,2012年11月,ISBN 978-7-116-07931-1;

3. 王瑞飞,李中超,贾瑞忠,罗波波.东濮凹陷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孔隙演化及评价方法[M].北京:石油工业出版社,2021年9月,ISBN 978-7-5183-4625-7。

u 授权专利

1. 一种超低渗砂岩油藏低阻储层测井解释方法,2019年11月,中国,ZL 2016 1 0875090.8.

2. 一种储层应力敏感性的确定方法和装置,2019年9月,中国,ZL 2017 1 0229148.6.

3. 一种浅层超低渗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动态分析方法,2020年8月,中国,ZL 201610858667.4.

4. 一种含纳米孔隙储层的气体渗透率确定方法,2020年7月,中国,ZL 2016 1 1255970.1.

5. 一种低渗非均质气藏储层测井解释方法,2022年10月28日,中国,ZL 2019 1 1052326.8.

6. 一种基于地质成因的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的分析系统,2021年7月6日,中国,ZL 2021 1 0759611.4.

7. 一种小分子可循环自清洁压裂液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,2024年6月,中国,ZL 2023 1 0636603.X.

8. 一种基于Micro-CT岩芯宽频介电常数表征方法和装置,2020年11月,中国,ZL 2020 1 1347796.X.

八、科研/教学获奖

1. 2022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(一等),本井自驱精准复合开发技术与规模应用,排名第3;

2. 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(二等),复杂致密砂岩油藏有效开发理论与技术创新,排名第1;

3. 2021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(二等),特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渗吸采油关键技术及应用,排名第2;

4. 2013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(二等),特低-超低渗透砂岩油气储层地质理论及精细表征方法,排名第1;

5. 2012年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(三等),东濮深层低渗油藏有效注水开发技术支撑体系,排名第2;

6. 2012年河南省濮阳市科技进步奖(贰等),文留-濮城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研究,排名第2;

7. 2011年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(三等),文东油田Ⅱ类油层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,排名第6;

8. 2021年致密气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(二等),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气藏高产主控因素及产水规律,排名第1;

9. 2019年低渗透-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年会优秀论文奖(一等),致密砂岩储层流体饱和度分析校正,排名第1;

10. 2009年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(一等),深层高压低渗油藏开发应力敏感性定量分析,排名第1。


上一条:毕刚 下一条:徐波

关闭

版权所有@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陕ICP备05001617号
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电子二路东段18号 技术支持: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